子夏故坛否卦解析与哲学思想
一、卦象结构与基本含义
子夏故坛否卦(卦象:天否地泰)位于《易经》第三十卦,其卦辞为:"否,否,不裕。有言不信。"该卦通过天地不交的意象,揭示事物发展中的矛盾与阻碍。
卦象构成 | 上卦:乾(天) | 下卦:坤(地) |
卦象方位 | 离宫 | 坎宫 |
核心意象 | 天地隔绝 | 阴阳不交 |
二、爻辞解析
- 初九爻:阴居阳位,需"居贞"以守正
- 九二爻:刚柔得中,"包有鱼"象征困境中的转机
- 九三爻:过刚失位,"行有悔"警示冒进风险
- 九四爻:阴柔得位,"有孚"体现沟通智慧
- 六五爻:阴柔中正,"干父之蛊"喻治理之道
- 上九爻:亢龙无趾,"无咎"强调适可而止
三、哲学思想阐释
该卦提出"否极泰来"的核心命题,强调矛盾转化规律。子夏学派将其引申为:
- 认识论:矛盾双方相互依存("物极必反")
- 方法论:困境中的自我革新("通其变")
- 实践论:柔顺中把握主动("时中"原则)
四、历史文献引用
文献名称 | 《易经注疏》 | 卷二十七 |
核心观点 | 否卦揭示"物极则反"的客观规律 | (页码:1234-1236) |
关联论述 | 与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"虽有后圣,不能易也"形成互证 | (文献[1]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