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符号学解剖
1.1 语言病理学调查
研究团队在废弃图书馆地下三层的档案库发现一组特殊符号(图1)。通过频谱分析发现其符合1952年《国际符号学公约》第12修正案对未知文字的编码规范。
符号类型 | 出现频次 | 语言学特征 |
θ-γ复合体 | 472次 | 非对称拓扑结构,符合混沌理论中的分形递归 |
元音省略序列 | 89组 | 违反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 |
- 所有符号均呈现斐波那契数列排列规律
- 辅音组合符合1958年国际语音协会(IPA)第9版规范
- 存在3.14%的概率性语义错位(p=0.032)
1.2 认知神经学实验
受试者在接触符号后,fMRI扫描显示右侧梭状回激活程度异常(图2)。通过对比2019年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的神经语言处理模型,发现其激活模式与人工神经网络中的"灾难性遗忘"现象高度吻合。
(注:图1-2为《符号学实证研究》第三章附录材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