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的制定过程

2025-08-24 浏览次数 0

米的制定过程与国家标准解析

一、米的标准制定流程

米的国标制定需经过以下阶段:

  • 基础调研:收集全国稻米生产数据(包括种植面积、品种分布等)
  • 技术起草:成立专家委员会(含农业、食品、质检等领域)
  • 意见征询:向200+企业及科研机构发放草案
  • 试点验证:在3个主产区进行6个月田间试验
  • 终审发布:由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

二、核心技术标准(GB/T 1354-2022)

检测项目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
出米率 ≥68% GB/T 354-2018
水分含量 14.0%-14.5% GB/T 354-2018
杂质含量 ≤2.0% GB/T 5491-2008

三、关键检测方法

1. 水分测定

采用凯氏定氮法(强:GB/T 354-2018)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,误差范围≤0.2%。

2. 粒形分级

按长宽比(≥3.0)和圆度(≥0.7)划分优等品、合格品(斜体:GB/T 354-2018)。

四、国际标准对比

  • ISO 3720:2018(欧洲):更严格重金属限值
  • 日本JIS G5198:细化碎米率分级(强:≤5%)
  • 美国USDA:侧重农药残留检测(强:≥200项)

五、主要文献参考

《稻谷加工与品质》(作者:张某某,出版社:中国农业出版社,2021)

《粮食标准化与检测技术》(作者:李某某,出版社:科学出版社,20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