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公司标准化开发流程指南
一、需求分析与规划阶段
项目启动后需完成以下核心工作:
- 需求调研(需覆盖用户画像与业务场景)
- 制定技术方案(含架构设计文档)
- 创建项目时间轴(甘特图形式)
- 风险评估与应对预案
参考标准:《软件工程实践指南》(GB/T 8567-2020)
二、开发实施阶段
2.1 编码规范
所有代码需满足以下要求:
- 命名规则:驼峰式+下划线混合(如user management)
- 注释覆盖率≥80%(含代码逻辑与参数说明)
- 代码审查双人制(至少1名架构师参与)
2.2 测试流程
测试类型 | 覆盖率要求 | 执行标准 |
单元测试 | ≥90% | JUnit框架+Mockito |
集成测试 | 100%接口覆盖 | Postman自动化测试 |
压力测试 | TPS≥5000 | LoadRunner+JMeter |
三、上线与运维阶段
生产环境部署需满足以下条件:
- 服务器配置(CPU≥8核/内存≥64G/存储≥1TB)
- Nginx负载均衡(至少3节点)
- 监控系统(Prometheus+Grafana)
- 灾备方案(每日增量备份+每周全量备份)
运维响应标准:故障识别≤5分钟,根因定位≤30分钟
四、文档管理规范
所有文档需在Git仓库中维护,包含:
- API接口文档(Swagger格式)
- 部署手册(含环境变量配置)
- 运维日志规范(日志分级标准)
- 用户操作手册(含截图说明)
文档更新频率:版本迭代后24小时内同步
五、质量保障措施
关键质量指标(KPI)如下:
- 代码缺陷密度≤0.5个/千行
- 系统可用性≥99.95%(年故障≤4.3小时)
- 安全漏洞修复率100%(高危漏洞24小时响应)
- 用户满意度≥4.5/5分(NPS调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