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嗣同《潼关》赏析
作品背景
《潼关》是清末思想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,创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前夕。诗中通过描绘潼关险峻地势,隐喻变革之路的艰难,展现了谭嗣同“ I不改革死不变”的革新精神。
文学特色
- 意象运用:以“重关”、“飞湍”等具象化表达,构建出雄关漫道的视觉意象
- 对仗工整:颔联“重关飞湍千寻雪”与颈联“一水分流万壑雷”形成工整对仗
- 用典巧妙:化用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中“天下形胜,莫若汉中”典故
思想内涵
“丈夫何苦学哀愁”开篇即彰显豪迈气概,全诗贯穿“破旧立新”的变革主张。通过“险阻”与“飞湍”的意象对比,揭示改革者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。
影响评价
文献 | 作者 | 出版信息 |
---|---|---|
《谭嗣同全集》 | 陈广文 | 中华书局1998年版 |
《晚清诗钞》 | 丁福保 |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|